国学论丛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国学论丛 > 正文


    国学论丛

    来源: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10:46:07 点击:

    经过三年的筹备和全体编委成员的努力,这本《国学论丛》第一辑,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國學”指中華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區別於“西學”的知識體系、學術體系、思想體系,包括傳統的經學、小學、史學、子學、文學等學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是一個民族與社會的靈魂、血脈,特別是文化中的思想與宗教、學術與知識等。民族文化的斷裂、衰落、湮滅,往往都是自我批判與否定的“自殺”所致,而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任其斷裂、衰落、湮滅,則國家會隨之而亡、民族會隨之而衰,故中華賢以文化辨華夷,西方哲人以文化論興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在全球化浪潮和世界文化叢林中站穩腳跟的基,我們在吸取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必須繼續弘揚和發展自己的優秀民族文化,保自己獨特的民族身份與精神家園。20世紀30年代王新命等學者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50年代牟宗三等學者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新世紀許嘉璐等學者的《甲申文化宣言》,以及教育部於2014年發佈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無一不是基於這種對民族文化與國家興衰關係的深刻認識。

    2012年春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的成立,和國學院創辦這本學術刊,同樣是抱持這一願望。

    華中師範大學的國學研究由來已久,根深厚。早在上世紀3040年代,華師前身華中大學、中華大學的包鷺賓、遊國恩、傅懋績、陰法魯、錢基博等學術大師即已開設經學概論、國學概論、子學概論、文學概論、經學史等許多國學課程,華中大學創始人韋卓民並著有《孔門倫理》一書。50年代以來,錢基博、詹劍峰、方步瀛、高慶賜、張舜徽、楊潛齋、石聲淮等學者繼續開設國學方面課程進行國學文史研究,撰寫了多部扎實的國學論著。如錢基博 《經學通志》《四書解題及其讀法》《〈周易〉解題及其讀法》、《讀〈莊子·天下篇〉疏記》《版本通義》 《駢文通義》、《國學必讀》;詹劍峰的《墨家的形式邏輯》、《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方步瀛的《元明清文學史》;張舜徽的《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清人文集別錄》、《說文解字約注》、《周秦道論發微》、《廣校讎略》《鄭學叢著》、《清儒學記》;楊潛齋的《古韻隅論》、《離騷義》、《釋冥》、《釋虹》;石聲淮的《說<損><益>》、《說雜卦傳》、《說彖傳》、《說<招魂>》等等。如今,國學院整合本校中國古代文史哲各科研究力量,擁有國學研究、歷史文獻學、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語言文學、中國古代史等十多個碩博士點,博士生導師已達三十餘人,每年招收國學各科碩博士生數以百計。承前賢傳統,展示當研究,開創學術未來,我們深感任重道遠、責無旁貸。這是我們創刊《國學論叢》的內在動力

    本刊編輯宗旨是高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遵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先賢經世致用、征信求實的原則,“國學”當作中華民族文化與文明的生生不息的參天大樹,從經學、小學、史學、子學、文學等五大傳統學科的理論體系出發,去探討國學各科基礎知識、思想精華、理論體系,兼顧其名物典章的短簡考證與訓詁、微言大義與思想宗旨的長篇闡發,而不是像過去百年來把中華文化當作“死”去的國故,單純從文化史、專門史角度對國學各科的西學化、史學描述。此外,本刊特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專案”專欄,意在彰顯我們跟蹤學術前沿、服務國家與社會需要的研究導向;“書法研究”專欄,則是反映本院孿生兄弟“華中師範大學長江書法研究院”學術成果的窗口;“研究生論壇”,旨在為年輕學子提供一個學術平臺,以便他(她)們得到學術訓練。

    本刊的讀者對象定位於大學本科以上學生、文史哲研究者以及社會文史哲愛好者。

    我們真誠懇請校內外國學各科研究者不吝賜稿,也期望讀者提出批評與建議。在學者與讀者的幫助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這本集刊辦好,使之成為學術長青之樹。

    董恩林

    2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