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国学讲坛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桂子山国学讲坛 > 正文


    桂子山国学讲坛第十二期郭齐勇教授讲“儒家教养与当代公民社会的公德建设”

    来源:  时间:2017年11月02日 15:39:35 点击:

    2015年12月22日下午15:00点,桂子山国学讲坛第十二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儒家教养与当代公民社会的公德建设”。本次讲座由国学院副院长董恩林教授主持,来自各院各专业的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郭教授首先提出广义的儒教文明,包括制度文明、价值观念文明与风俗层面的文明。儒家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论与解释系统,即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物之道等,也包含其实际的生活世界。狭义的儒教文明,是指儒家有关人的教养与人格成长的方面,特別是君子人格的养成方面,身心性命的修养问题。古代教育是博雅教育,六艺之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士人的熏陶和修养,优游、涵养、陶冶于礼乐教化之中。      接着郭教授讲解了儒家教养的内核、目的、方法、功能与特点。他表示儒家讲的教育,是全面的、广义的教育,包括今天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生死教育、艺术教育、身体教育等德智体美的各方面,也包括今天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儒家教养的内核是成德之教,儒家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其核心是如何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道德的人。儒家教养的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儒家教养的方法之一是博学于文,亲师取友。儒家教养的方法之二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以自我教育与调节性情。儒家教育不仅不排斥技艺,而恰好正是寓于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之中。通过理解经典、实践经典来培养君子,故有《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儒家教养的功能一是美政,二是美俗。儒家君子人格中的敬业、负责、忠诚、信用、廉洁奉公等都是公共事务中的工作伦理。儒家教养的特点是不脱离凡俗生活,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体验之道。    紧接着郭教授对儒家修身成德之教与公民社会的公德建设例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著述,如蔡元培《国民修养二种》一书。蔡先生的用心颇值得我们重视,他创造性地转化本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家道德资源来为近代转型的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与公民教育服务。蔡先生强调,孝亲是美德!有这一美德的浸润、养育,成就了一个君子的健康的心理、性情、人格、品質,增益了斯人的公德、正义。梁启超曾于1902年发表《论公德》一文,批评我国传统有独善其身之私德,缺人人相善其群之公德。这个论断显然是片面的。朱熹的《家训》中说:“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公民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年青人认同、建树“公民身份”、“公民权责”、“公民资质”。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进行价值教育。这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区别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培育的一种取向。价值教育比德育与公民教育更为广泛且重要。  最后,郭教授表示心性涵养具有当代意义,老一辈工商界的创业者,例如荣宗敬先生、荣德生先生、宋裴卿先生等沪津实业巨擘。崇尚“儒工”、“儒商”的做人之道和管理之道,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诚待人”、“以德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信条融进他们的经营原则。在法治社会的前提下,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体系,需要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儒学的支撑。当前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官员、教师、高级管理人才的心性修养与人格培养;二是普通国民的伦理底线与道德素养。要以东西方文明孕育、发展到今天的雅致的诗、礼、乐来养育人性。传统的心性论是一富矿,可以开采发掘的资源甚多。“天理”对于“人欲”的控制与调整,主要是指的内在性的调控,不是外在强加。

    讲座最后,学生们踊跃提问,郭教授认真的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他强调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与温、良、恭、俭、让的品行来美政美俗、养心养性是历史上儒家教育的传统,值得我们借鉴,将其用于今天公民社会之公民道德的建设之中。这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桂子山国学讲坛”第十二期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