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国学讲坛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桂子山国学讲坛 > 正文


    桂子山国学讲坛第九期陈复教授谈“阳明学研究与东亚现代化”

    来源:  时间:2017年11月01日 17:20:00 点击:

     

    2015年7月7日上午10点,桂子山国学讲坛第九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台湾国立宜兰大学陈复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阳明学研究与东亚现代化”。本次讲座由国学院教授柏俊才主持,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和来自各院各专业的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陈教授认为,在中国的学问脉络里面,本来做人和做学问是一件事,可是在一个概念化分析环境下,二者显然是被分开来的。其实在现在的文史哲研究领域中,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里,国学某种程度被分化,变成一个学科类,包括文史哲。文史哲都被归为国学的大范畴,似乎未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其它研究领域。这样做虽然体现了学科的专业性,可是反过来给我们造成很大了的困扰,那就是,中国的学说到底还是不是经世之学?

    接着陈教授简单勾勒了心学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心学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开始提出心灵儒学的概念对心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

    作为“身心合一”之学,陈教授认为现在很多人对心学的理解普遍受困于两种思维模式:一是西洋科学的意识形态。有人把心学视作无法量化的学问,因此不看重人心这门学问;或即使看重,都会看重其意识形态里量化人心的心理学,而不会看重触摸至灵性的心学,这种类型普遍存在于当前的学术显贵中,他们把他们主张的学问当作获得富贵的工具,却不能与大众共享,以成为人人都能讨论与关注的议题。第二种思维模式是“唯物论”与“唯心论”二元对立,而且他们不承认这种对立思维的误导性。由此再发展出来的“心物合一论”,更是顺着这种误解的继续引伸。因此,心学在这种对立性的思维里没有安身的位置。即使他们已经知道这种意识型态的无效性,然而其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很难去认知灵性的层面,因此尚无法理解何谓心学。陈教授主张心学要与开放科学典范结合,与固着于西洋科学的典范对话;把灵性觉醒与社会改革进程结合,与否认心性是人存在根基的主张对话。这样才能认识整合无间的心学。

    在谈及国学定位和危机方面,他说,宋明儒学不仅仅是写论文的,更是救治“人心”的。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怎样让国学真正的走向民间、社会,要重视与“人心”的呼应问题。国学不是为了所谓的课题研究,而是为了心性之学和主客与超主客之学。国学内部不应该分疆分土。面向各个学科领域,学问应该解决“人”的问题,指引的是“人”,面向的是“人心”。他还认为,人类文明凡是系统的就是科学的,如何完成一个论述的系统性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一个研究国学的人如果能够对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科学、哲学的背景有所体验和了解,从中思考完善国学自身的系统,它其实就是在回应国学如何能够跟科学对接和整合的议题,而且唯有这样的整合过程实现,我们才能够去思考怎么样让国学成为中国本土“科学”的领头羊。

    最后陈教授提出国学可以与心理学对接,更具体的做法是在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有更广的出路。例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就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这其实就是利用宋明儒学去帮助身心困苦的人。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多名同学和陈复教授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对心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