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国学讲坛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桂子山国学讲坛 > 正文


    桂子山国学讲坛第三期张三夕教授讲“谈谈史部要籍和〈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

    来源:  时间:2017年11月01日 15:55:28 点击:

    20131220日晚上7点在历史文化学院1201教室举行了桂子山国学讲坛第三期,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国学院副院长张三夕教授,他演讲的是“谈谈史部要籍和〈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讲座由董恩林教授主持,来自各院各专业的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张三夕教授介绍了我校国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并介绍了自己的独著《批判史学的批判》、《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诗歌与经验》等。

    张三夕教授提出从目录看史部发展的阶段:一是非独立门类阶段,《汉书*艺文志》六分发: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没有史部。史籍被分在相关的类目里。二是形成独立门类阶段,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史书突现出来为独立的大图书类,统治者和社会精英重视读史。《隋书*经籍志》四分法定型:经、史、子、集。史部仅次于经部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是对于《隋书*经籍志》史部门类共有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四是继承、发展阶段,《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是13类,第2类古史,记编年系事之史籍。其他11类: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新唐书*艺文志》将“古史”直接改成“编年”,其他同《旧唐书*经籍志》。《名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接着张三夕教授提出史志目录著录史部要籍值得注意的问题,以《隋书*经籍志》为起点。首先是正史(纪传体)、编年、纪事本末三种体例的史书最为重要,放在史籍目录的最前面。三者互相依存,以人为中心、一时间为中心、一时间为中心。最后是杂史又称野史,是正史的重要补充。自《隋书*经籍志》到《清史稿*艺文志》,诸史志目录出《宋史*艺文志》以外,均设有“杂史”类目。民间史学著作,与官方正史互相参照。其中有《战国策》、《出汗春秋》、《帝王世纪》等史书。

    关于《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张教授强调《资治通鉴》是一部为政治服务的史书,是为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主要从司马光和他的助理的编撰工作:制作丛目,编写长篇,删改定稿。以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三家分晋”这一历史大事件。

    谈及张舜辉先生《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的启示,张三夕教授表示同学们读书要读张舜辉先生史学三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史学三书平议》,文史专业的门书。张舜辉先生对通史的重视,评价了两部通史:创始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继承者郑樵和他的《通志》。概括《史籍》总的精神的四大特点:第一,善于综合过去一切旧资料,经过改造制作功夫,成为有系统的新的东西。第二,对于叙述史事,采取详尽略远的原则,绝对不纠缠于荒远无稽之谈。第三,在取材方面,注意到全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尽可能地反映出人类历史的真相,而不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第四,在叙事方面,不避权贵,不怕罪祸,敢于竭力揭发统治阶级的一切罪恶。我们学会处理和组织材料的四个特点:真实性、系统性、科学性、通俗性。

    最后张三夕教授表示读书要有战略的眼光,经学和史学的修养是国学的基础。只要同学们静下心来读史,品史,通过读《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史学名著,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定能丰富你们的人生经验。